欧盟是21世纪世界要紧的一极。迄今为止,欧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上。现在欧盟正加快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司法和安全全方位一体化过渡,采取的是由易到难,按部就班的方法,并依据状况,准时调整做法。将来欧盟将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要紧用途,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尤为重要的影响。对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先引入有关背景和资料以打造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然后从四方面入手,分别讲解了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欧盟一体化进程下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及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欧盟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
欧洲网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一同体,即欧洲经济一同体、煤钢一同体和原子能一同体的统称。
1993年11月,《欧洲网盟条款》(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款》)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网盟。现有2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创始国)、英国、丹麦、爱尔兰(1973年加入)、希腊(1981年)、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1995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2003年),形成了一个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统一大市场。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一同体打造正式关系。
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洲煤钢一同体和欧洲原子能一同体打造正式关系。至此,中国与欧共体达成全方位建交。
1995年和1996年,欧盟先后通过《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和《欧盟对华新策略》文件,强调应愈加看重中国有哪些用途和影响,采取“建设性接触”的策略,加大双方在经贸及其他每个范围的合作与对话,并重申欧盟对华政策的全方位性、独立性和长期性。
1998年,欧盟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变对华关系的手段:决定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不再提出或联署针对中国的提案;修改反倾销规则,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通过《与中国打造全方位伙伴关系》的对华政策新文件,倡导提高中欧关系水平,深化双方在每个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近年来,中欧政治关系好,高层互访频繁,各级政治磋商活跃。中国领导人分别访问了欧盟一些成员国,欧盟国家多数领导人也先后访华。
1998年4月,朱镕基总理在伦敦与欧盟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举行了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就中欧打造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协议,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化。除此之外,中国同欧盟及其成员国拓展了不同级别的政治磋商和对话,中国人大和政协与欧洲议会及欧盟经社理事会维持了正常的交往。
中国和欧盟关系已步入全方位健康进步的轨道。纵览近年的进步经历,与中美关系比较,中欧关系具备明显的稳定性和上升性。欧盟近期制定的第五份对华政策文件,需要与中国进步策略伙伴关系。
2003年十月,中国政府首次制定并公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全方位地讲解了中国对欧盟的政策。
1、欧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国内与欧盟自从1975年打造外交关系以来,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以前所未有些速度进步。资料表明,1975年双方的贸易总额仅为24亿USD,而1995年则达到403.4亿USD,25年间增长了21倍。欧盟对国内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到2000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额近400亿USD。但相对而言,双边贸易总体规模尚不大,欧盟15个成员国的贸易总额仍低于美国和日本。
2002年中欧双边贸易已达867亿USD。
2003年1至9月,已超越890亿USD,同比超越4成。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居日本、美国之后,中国香港之前。
欧盟来华投资热情高涨。尽管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额排在香港区域、日本、美国、韩国之后列第五位,但其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呈现出平均规模大、资金到位率高、技术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等特征。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西太平洋石化、法国家乐福、德国利渤海尔、瑞典爱立信等项目,都是中国与欧盟的成功合作。
除此之外,中国从欧盟技术引进力度加强。欧盟国家成为中国引进技术、设施的最大提供者。
2、欧盟一体化进程下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的前景
欧盟设想在21世纪中期,把欧洲经济区扩展到东欧和南欧的周围国家,把欧洲建成“全欧洲经济网盟”;2003年5月,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等10国正式成为欧盟的新成员国。毫无疑问,一个新的扩大了的欧盟将会成为商业机会无限的乐土。新欧盟人口将由目前的3.7亿增加至4.8亿,整体规模将与美国不相上下。这样规模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任何企业都没办法忽略的。
欧盟扩大最直接有哪些好处,便是这类新成员国关税税率的减少。现在,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均常见较欧盟为高。比如,波兰及匈牙利对非农商品推行的平均进口关税,分别为19.9%和9.8%,而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关税的减少,无疑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扩大出口。
对中国企业而言,因入盟关税调降而特别受惠的商品包含钟表、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和人造首饰,由于欧盟对这类商品推行的关税均在5%以下。而东欧各国征收的税率却较高。以10国中最大的波兰为例,该国的手表关税高达20%—35%,人造首饰的税率也高达21%。显而易见,东欧国家入盟后调低关税,或有助于中国商品扩大销路。
在加入欧盟后,只须依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商品,就会在新成员国得到认同。此举并不只限于电子及电器商品,还包含其它多类消费品和食品。技术指标的统一,虽然在一定量上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市场的困难程度,但也会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新成员国的市场,更因商品可以同时在西欧和东欧市场销售而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欧盟的扩大,还意味着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即“常见打折制”,是发达国家给予进步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一种关税打折规范。普惠制项下的出口商品关税平均要比最惠国税率低约1/3左右。现在,欧盟15国均是给惠国,而新成员国中只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3国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欧盟扩大后,所有新成员国都将给予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这对中国企业享受关税优待、扩大出口、提升出口效益有肯定好处。
尤其是欧元流通后,欧元区外的资本在进入欧元区后可享受国民待遇,使资本在欧元区的转移便捷了很多,对中国企业家非常有吸引力。至于中欧广大的富有魔力的旅游市场,接纳很多的欧中游客,也是可以预见的。
正式来自于欧盟逐步走向开放的一体化模式,尽管欧盟作为一个机制化的一体化组织在冷战之后主要采取扩大成员国的路径扩展我们的活动空间,但它也不断调整我们的政策取向,先后拟定了走向亚洲新策略和与国内打造全方位伙伴关系的文件,表现了欧盟对拓展与亚洲各国关系的看重,特别是对国内这个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的看重。
2003年十月30日,中欧第6次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方提出,中欧双边贸易额到2007年力争达到1500亿USD,2013年达到2000亿USD。欧盟重申要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现在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上述《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大家已表示: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为此,中国将致力于进步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在双方的努力下,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是完全可能的。
3、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面临更严技术指标
欧盟的技术指标纷繁复杂,几乎涉及所有些进口商品。近年来,欧盟在抬高贸易壁垒时都比较隐蔽,总是打着技术指标、卫生检疫、环保等旗号,高筑非关税壁垒。而东欧国家以往在这类方面相对比较松。但在欧盟扩大之后,新成员国也会使用欧盟标准,引入这类非关税性质的贸易限制手段。入盟后,新成员国需要使用欧盟现行的技术指标,与有关健康和安全的规定。比如,欧盟大都需要进口商品获得“EC”标志的技术认证,这一需要也将适用于新成员国。事实上,新成员国近几年来正逐步向欧盟统一的欧洲商品条例看齐,其中包含评估机构、认证机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等。
因为中国商品的商品标准相对较低,欧盟每次修改或调整某类商品的技术指标,总是都会对中国出口商品导致比较大的冲击。随手举几个例子。欧盟不久前通过的禁止供应含偶氮染料的服饰,禁止用一批可能对环境导致污染的化肥,都对中国有关产业导致了不小的影响。欧盟马上推行的废旧电子商品处置和化工商品条例,对中国商品的影响也很大。据专家预测,光是废旧电子商品处置法规一项指令,就将使中国的彩电、电脑显示器等电子商品对欧盟的出口降低20%左右。
欧盟的反倾销手段
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欧盟的反倾销更叫人头痛。现在,除去波兰对中国的袖珍打火机、鞋类及电熨斗反倾销外,大多数新成员国现在对中国商品并无类似行动。可是,新成员入盟后,均将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手段。要了解,中国是欧盟最大的反倾销目的。据最新统计,欧盟现在对我出口商品推行贸易保护手段共38起,其中反倾销案37起,保障手段案1起,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商品。因为这类中国商品在2003年5月1日后进入10个新成员国时也要缴纳同样的反倾销税,必然加强中国企业的出口本钱,甚至会致使一些中国商品被迫退出中东欧市场。
与中东欧等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将失去效力
欧盟扩大,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中国此前与中东欧等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将失去效力。为推进双边贸易进步,中国与很多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互利互惠的双边贸易协议。这类协议在这类国家加入欧盟后将自动失效,一定对中国企业有的不利影响。
国内的出口产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角逐性强。尤其是近年来,西欧国家为借助东欧便宜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很多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愈加剧了中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进步中国家的角逐。更叫人担忧的是,因为中东欧国家竞争优势还相对较弱,一旦入盟,他们将为了自己的利益,推进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中国还可能成为主要的受害者。
欧盟内部整体与成员国局部的不协调
中国与欧盟进步经贸关系与中国与其他单一国家发生经贸关系有非常大不一样。中国不只要面对欧盟统一的贸易政策,而且也要面对欧盟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欧盟作为地区性贸易集团,各成员国的经济进步不平衡,一些较落后的国家和区域的出口商品和中国的出口商品较类似,因此,中国出口欧盟的商品份额就可能在欧盟内部被消化掉,从而制约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时,欧盟成员国在进口时一般使用欧盟统一固定的规则,而出口时则倾向于使用各成员国较灵活的规则,从而达到扩大出口、保护本国市场有哪些用途。这对中国来讲,必然会提升进入欧盟市场的本钱。
4、对策与建议
在贸易补偿谈判方面,各行业协会应发挥用途
欧盟的扩大,即意味着欧盟这一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扩大。而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大体上不能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打造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假如欧盟扩大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需要欧盟进行补偿。现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已经与欧盟就贸易补偿问题展开了谈判。中国商务部也已经加入到这一行列。不过,欧盟贸易总司的有关官员表示,欧盟想与中方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但觉得欧盟扩大对中国企业大体上将产生积极影响,欧盟无须进行补偿,除非中方的看法能得到证实。因为中国是初次与别的贸易集团进行贸易补偿谈判,在谈判经验、应涉及的范围和材料筹备,尤其是各种贸易数据的筹备方面都有一些不足。中国在对外贸易谈判方面还需与国际社会接轨,尤其是应该注意发挥各种行业协会有哪些用途。
贸易谈判涉及面极广,作为政府部门的商务部一定要发挥牵头用途。但一个有效运作的行业协会事实上愈加知道本行业的进出口状况,由于这牵扯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拟定有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要紧用途。可惜的是,中国现在的行业协会不少是准政府部门,并不是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有哪些用途也就相当有限。因此中国的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协调用途。
推行贸易与投资互动策略
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况,欧盟处于逆差状况。加入WTO之后,中国对欧盟出口可能继续增加,贸易不平衡状况非常可能继续保持。中国的企业急速地以贸易进入欧盟市场的方法和价格角逐策略,比较容易引起欧盟的极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手段,从而使中国输欧商品本钱上升。为此,就应研究中国进入欧盟市场的方法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表明,贸易与投资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当直接贸易本钱上升时,投资就是市场进入的最好方法。现在,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尚属空白,中国对欧盟市场以投资方法进入与贸易方法进入看上去极度不平衡,这必然导致中国商品在欧盟市场的很大脆弱性。因此,中国应在继续扩大对欧出口的同时,加快对欧盟的投资节奏。
加大同欧盟的交往、互访,增进知道
伴随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强交往力度,加大相互高层互访,以增进彼此的认知;打造招商互联网,借助当地中介机构,借助使领馆与友好城市拓宽招商途径;进步与欧盟有实力企业的策略伙伴关系;充分借助中国自己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优势。
周八骏,1999:<<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松,2000:<<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第12期
王林生,200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中国网2003年4月2日